捷信转型阵痛:净利下滑又迎新竞争

2020-08-01 09:59:18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蒋牧云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线下消金巨头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正加速转型线上。

捷信近期发布的“2020-2023战略”显示,公司将加速全面敏捷转型的步伐,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型消费模式。事实上,捷信自2010年进入中国依赖其首创的驻店模式崛起,即不设立固定物理网点,通过在合作的消费点派驻办公人员或者设立柜台。而自2018年起,捷信的战略中提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向。如今,向线上转移的捷信成果几何?

近日,捷信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捷赢2020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规模25亿元。其中A档为17.2亿元,B档为2.4亿元,次级档为5.4亿元。引起市场关注的,除了ABS发行信息外,还有其披露的一季度运营信息。

数据显示,捷信一季度实现营收41.57亿元;净利润0.30亿元,同比去年一季度的2.93亿元大幅下降89.76%。关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以及未来如何拉动盈利能力等问题,《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向捷信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净利润下滑90%

本期ABS是2019年11月6日捷信获得央行批准的200亿注册额度下第三期发行的ABS,首期和第二期ABS的规模均为25亿元,本期ABS发行后,捷信年内发行ABS规模将达75亿元。

ABS说明书显示,本次捷信发布的25亿元ABS入池资产贷款用途主要有手机数码、家用电器、家具家居、旅游、教育及其他,其中手机数码贷款最多,为15.9亿元,其次是诸如健身课程、乐器等其他贷款为6.7亿元,家用电器为1.8亿元,教育贷款最少为0.1万元。

入池资产中借款笔数为48.6万笔,借款人数量为48.3万笔;单笔贷款最高本金余额5.08万元;单笔贷款最高合同金额5.50万元;贷款利率方面,单笔贷款最高年利率为24%。

然而,记者通过网络投诉平台了解到,捷信也有年化利率36%的贷款产品。

比如,用户张先生在7月15日申请的手机分期合同显示,其贷款6000元分12期还款,每期偿还602.77元,计算下来的年化利率为36%。关于24%、36%两类年化利率的贷款产品是根据用户信用质量,还是贷款用途的区别来划分,两者各自占总体放款规模的占比大约多少等问题,截至发稿记者未收到捷信回复。

记者还注意到,在法律催收的过程中,存在超过24%的利息部分不予支持的情况。如2019年12月,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显示,法院支持捷信要求被告偿还所欠贷款本金的诉讼请求,但认定消费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罚息及复利)及月贷款全部费率已超过年利率24%,对捷信主张的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不予支持。

再看说明书中披露的捷信一季度财务状况。2020年一季度,捷信新增贷款发放量约为100.39亿元,同比去年一季度贷款发放量235.90亿元减少了57.44%。截至3月末,公司贷款余额为852.98亿元,较2019年底的918.64亿元减少65.66亿元。资本充足率为 11.29%,不良贷款率为 3.79%。

事实上,2020年一季度正值捷信加速转型的时期。捷信成立于2010年11月10日,是经原银监会批准成立的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其成立以来,一直依靠大量人员线下地推的模式快速发展,巅峰时期员工人数一度达到8万人。

依托先发优势以及驻店模式,截至2019年底,捷信总资产为1045.36亿元,是目前唯一一家资产规模超千亿的消金公司;不过随着线下运营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线上模式快速地吞噬市场份额,捷信的资产增速已经不如主攻线上的消金主体,众多因素之下,捷信也不得不进行线下至线上的转型。

2020年2月26日,捷信发布的“2020-2023战略”显示,公司将加速全面敏捷转型的步伐,重点通过创新的金融科技手段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两个核心,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型消费模式。2019年捷信曾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捷信线下放贷金额占比为64.17%;2018年,捷信通过线下放贷金额占比为51%。2019年第一季度,捷信线下放贷金额占比为49%。

转型阵痛

不过,随着线下模式向线上的转变,捷信内部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在2月捷信CEO发的内部信中提到:“有些同事将无法继续与捷信并肩前行,对于那些即将离开捷信的同事,我们会记住曾经一起的美好时光,也感谢他们对公司、对客户所做出的贡献。”

据媒体报道,捷信自2017年就开始裁员的动作。同时,对基层销售人员提出了强制性的业务考核,要求每人每月业绩数量上必须达到15单或业绩金额上必须达到20万到30万元,二选一。没能完成考核任务的员工有的被裁员,还有的选择主动离职。

根据此次的ABS说明书,捷信线下推POS 点(贷款点,Point-of-Sales)目前为 21 万个 、全职雇员约3.1 万人;而在2017年,上述数据则分别为23.7万个、8.7万人,3年来员工减少约5万人。

不惜对自身一直依赖的线下模式进行变动,捷信转型线上的必要性在哪里?对此,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表示,捷信转型线上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影响:其一,与线上相比,线下运营成本更高,且服务的用户群体有限,再加上新冠疫情影响,当前线上获客更有优势;其二,近期不断出台的各类监管政策要求降低借款利率,这导致捷信原有的高收费产品被迫停止;其三,捷信原有很大一块收入来源于手机、电脑等3C分期,而这块客户不断被线上电商平台侵蚀,线下分期购买越来越少,获客成本不断上升;其四,线下很多大额分期产品周期较长,逾期率太高,如医美分期、装修贷。

事实上,从今年2月开始,捷信的医美业务已经全线冻结。同时,公司内部信中表示:“这是公司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领域取得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改变。未来将专注于与客户最密切相关,能给公司带来最大价值的项目。”

关于冻结医美业务的具体原因,以及预计何时重启这一业务,捷信方面并未回复。而事实上,医美分期行业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也略显疲态。2018年末,中国整形美容行业协会组织编撰的《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年度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医美分期机构的数量在鼎盛时期的市场规模曾达到1000余家,覆盖的客群延伸至大学生群体,而到了2018年底,医美分期平台数量降至30余家。

对此,有医美从业者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医美分期市场的资产质量都较差。由于需要分期进行医美的客户往往是年龄较小,或者工资较低的,加之不少中小型医美机构为了抓住客户,存在为其规避风控进行贷款等行为,为后续的还款等埋下不少隐患。而医美市场的暴利和套路贷模式屡禁不止,在2019年扫黑除恶的过程中,几乎身边的中小型医美机构大部分已经关门,而大型机构的客户需要分期服务的大约只有二至三成。

如今线上的流量红利几乎见顶,作为缺乏自有场景和流量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与场景合作以及线上引流的获客成本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消金市场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2020年以来已经有两家持牌消金公司获批开业。在竞争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捷信在线上这一模式中的竞争力如何?

对此王诗强表示,随着互联网巨头、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加入,再加上监管政策收紧,整个消费金融业务线上和线下都已经进入红海。对于捷信而言,其线上运营经验较少,起步太晚,劣势非常明显。作为消金主体,只能通过不断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通过股东借款、发行ABS、债权等方式获取低成本资金,来提升竞争力。此外,如果能与互联网巨头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或引入后者作为战略股东,对于提升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力大有帮助。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