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从半年报看消费金融格局:捷信招联头部确认 华融消费亏损垫底

2019-09-19 00:21:01 和讯名家 

消金是个大蛋糕,1/3公司盈利过亿,但也有四家出现了亏损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裴岗

由于P2P市场遭受政府监管,持牌的消费金融领域成为时下最火的领域之一,各路资本纷纷进场。前不久,腾讯也传出可能会推出分付(暂定产品名),至此在消费信贷这条大船上,中国的四大互联网公司BATJ都登船了。

那么消费金融市场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虽然有研究机构给出了上万亿元市场规模空间的研判,但究竟如何还是要看新进入者的成果。

根据《每日财报》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半年报的统计,19家发布财报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中就有6家盈利过亿元,多数公司营收取得两位数增长。但也有个别公司缩水严重,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明显下滑。

所以说消费金融这个大蛋糕也不是所有人想吃就能吃得。

1

6家净利过亿 兴业消费金融成黑马

从统计数据看,在已披露半年报的19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上半年净利润过亿的共6家,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其中,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稳居前二。

从业绩数据看,捷信消费金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上半年营收100.36亿元,同比增长3.4%;净利润为8.26亿元,同比增长348.795%,保持了行业第一。招联消费金融位列第二,净利润7.11亿元,同比增长17.45%。

与上述两家企业一样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的还有兴业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

黑马兴业消费金融以净利润4.42亿元,跻身前三;2014年底,兴业消费金融开业,,2015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0.67亿元和-0.49亿元,2016年年末就实现扭亏,2017年年末的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到2018年,兴业消费金融营收高达24.47亿元,净利润也达到5.12亿元。

为什么兴业消费金融能够成为一批黑马?《每日财报》注意到,这与控股公司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的支持分不开。此前中诚信国际出具的评级报告就表示:“作为兴业银行的控股子公司,在融资来源和资金补充等方面获得母行持续支持,共享母行客户资源、营销渠道和风险管理经验。”

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也凭借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2.38%、110.34%,至1.39亿元、1.28亿元的强劲业绩表现,跻身“亿元俱乐部”。

中邮消费金融则是2015年11月19日设立,主要为境内居民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无担保贷款服务(不含房贷和车贷)。截至报告期末,中邮消费金融注册资本30亿元。其中,邮储银行持股比例为70.5%。

值得关注的是,中邮消费金融最近风波不断。早前,中邮消费金融被爆大规模撤销线下代理,后被质疑“天价”罚息。近期还有消息称,由于收费不规范、投诉多等乱象,中邮消费金融大规模撤销线下代理。

海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26日,原始注册资本5亿元,2018年5月29日获批增资至10亿元,股东包括海尔集团、海尔集团财务公司、红星美凯龙(601828,股吧)、浙江逸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同赛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30%、19%、25%、16%、10%。海尔消费金融可以说是连续5年盈利。

2

4家陷入亏损 华融消费金融垫底

有人欢喜有人愁,业绩下滑明显的持牌机构也不在少数。

《每日财报》注意到,华融消费金融在上半年税前利润-2.337亿元,同比下降527.2%,净利在19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垫底。苏宁消费金融亏损1.97亿元,同比2018年上半年亏损0.29亿元,亏幅达579.3%;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亏损0.43亿元,亏损扩大168.75%;北银消费金融亏损-0.31亿元,亏损扩大99.7%。

关于亏损,苏宁消费金融方面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一方面因为加强金融科技投入,更换决策系统驱动业务模式创新,科技研发成本同比增加逾50%;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流量,上半年对苏宁新增消费场景营销培育投入导致成本上升。”

3

头部规模增速放缓 中小在追赶

从上半年的财报中,《每日财报》注意到,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消费金融主要场景模式基本趋于饱和,行业发展瓶颈渐现。

截至2019年上半年底,19家中至少有8家总资产较去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增速为81.62%,平均规模扩张速度仍然较快。

但与净利润增速相同,部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净利润增长动力略有不足,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如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也仅增长26.10%,马上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增长为46.78%;而一些中小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则仍然呈现高增长态势,如锦程消费金融、上海尚诚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增长排名前三,分别为176.66%、146.82%、101.92%。

对此,有关人士表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消费金融正在逐步回归理性,部分规模较大的机构资产扩张速度放缓为正常现象,有利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资产质量上来。一些成立不久的中小持牌金融机构本身规模偏小,利用自身资源及场景优势爆发力较强,因此在规模扩张时增速显得相对较快。

4

消金公司迎来注资潮

对于消金公司来说,资本对其规模发展异常重要,在息费调整、贷后成本、融资成本、科技和银行成本不断上涨情况下,众多消金公司亟需补充“弹药”。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共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完成增资或计划增资,包括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从增资额度来说,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分别增资6亿元、7亿元,其他消费金融公司增资额度在3亿-6亿元不等。

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增资背后也折射出行业整体的困境: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渠道缺乏、资产端受制于银行,获客成本高,消费场景竞争趋于饱和。而引入新的股东,可以从场景、客户、流量等诸多方面,为消费金融公司的稳健高效增长提供支持。

同时,增资也是为了满足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部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主动增加注册资本,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此外,从资本溢价能力来考虑,也说明这些增资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对自身及行业的发展相对看好。

5

场景化科技化成竞争关键

在过去的一年,场景争夺更加白热化,垂直领域分水岭显现,消费金融行业也步入洗牌期。随着资金、获客成本的不断上升,场景化、科技化都成为了下一阶段消费金融公司竞争制胜的关键。

前不久,央行刚刚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就特别提到,要鼓励发展特色的、面向具体的领域、场景的金融科技,而不是大而全的发展。

在未来的消费金融竞争中,争夺场景至关重要。在场景争夺上,消费金融公司可谓“前有狼后有虎”。不仅要面临各家银行的压力,拓展信用卡场景的竞争,还要顶住也想在消费金融市场分一杯羹的互联网巨头们。蚂蚁金服青睐消费金融牌照已久,今年4月度小满更是出资4.5亿元持有哈银消费金融的30%股权,间接拿下消费金融牌照。

因此,对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说,未来有场景和无场景将进一步分化,主要场景趋于饱和,新场景的市场争夺战将拉开帷幕,拥有较多新的场景资源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6

金融机构入局 抢夺市场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此次《意见》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战略方针一脉相承。

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消费金融的热情,一方面在于看到了消费金融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则在于对公业务利润的下滑。

前几年,互联网金融刚萌芽时,网络上一度传出传统金融行业将被颠覆的论断。2017年2月,《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发布。随后,各大P2P平台纷纷上线银行存管。2018年开始,网贷行业环境急转直下,陆续有银行开始退出存管业务。

资金存管做的是通道业务,给现金贷平台提供资金算是为机构做嫁衣,而消费金融的爆发开始让银行由幕后走到台前。

目前已经开业的24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有20家具有银行背景,其中大部分机构的银行股东为第一大股东。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华夏银行(600015,股吧)、江苏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处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进程中。

与以往的参与方式不同,无论是城商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大型国有银行,都对参股的消费金融公司线上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合规持牌基础上,银行在消费金融相关业务上的开展也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在监管的持续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现出巨大的价值。银行参与其中的态度也由观望到尝试,由保守到积极。

有了更多银行入局参与,相信互联网金融行业也会更加繁荣,普惠金融政策也会更好落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财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