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互联网巨头“牵手”消费金融公司 将迎万亿蓝海市场

2019-05-25 13:44:38 和讯名家 

  摘要:未来随着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金融市场还会涌入更多新参与者,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巨头的深度参与有望使消费金融业务发展获得更大空间。

  本报记者 刘诗萌报道

  互联网巨头对消费金融市场关注已久,无论是阿里旗下蚂蚁金服的“花呗”和“借呗”、腾讯的“微粒贷”、京东的“白条”还是百度的“有钱花”,都是互联网巨头布局消费金融领域的明星产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牌照一直没有落入任何一家巨头手中。

  僵局终于在近期被打破。5月16日,银保监会黑龙江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哈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金由10.5亿元增加至15亿元。在此次增资中,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斥资4.5亿元持股30%,位居第二大股东。至此,百度成为BATJ等互联网巨头中首先拿到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

  1

  市场广阔 政策利好

  当前,消费金融市场的规模日渐扩大。2019年1月18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由2010年1月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的84537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由1.7%上升至6.3%。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随着中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增加、消费贷款在贷款总规模盘子中比重增加、消费贷款中房贷、车贷等中长期贷款比重降低,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凭借其自身优势大力拓展与商业银行错位发展的无抵押无担保消费贷款,使无抵押无担保消费贷款在消费贷款中比例大幅上升,消费金融公司将迎来万亿蓝海市场。

  “当前个人的信贷需求愈发旺盛,而风险和收益的表现都不错,前几年我国在个人信贷方面相对较弱,现在正处于急速发展时期,信用卡已经满足不了很多人的信贷需求,居民在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领域的消费金融需求正在不断释放。”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黄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从调查数据来看,消费信贷的用途较为宽泛。其中,买家电占比为26%,教育培训、旅游、家庭装修和非车交通工具比重分别为16.4%、10%、13.6%和7.8%。

  在科技的支撑下,消费金融得以覆盖更多场景,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布局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无暇”顾及的细分领域,范围涵盖大众消费、婚庆、家政、养老、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消费热点领域。

  2018年以来,政策层面也开始鼓励发展消费金融。

  2018年8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出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基于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互联网巨头纷纷看好消费金融这一片蓝海,并通过各种方式申请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在金融行业,拥有金融牌照往往是有红利的,所以一般想从事金融行业的公司都希望获得各种牌照或者全牌照。”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董毅智指出,互联网巨头通常具备相关的流量,并通过流量来变现,而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上场景会稍弱于互联网巨头,双方联手更具竞争力。

  度小满金融CEO朱光在谈到入股哈银消费金融的原因时就表示,度小满金融拥有业内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丰富的场景;而哈尔滨银行有着二十多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在产品、风控、客户经营等多个方面都独具优势。哈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满一年即实现盈利,至2018年底,在全国城商行系消金公司中,哈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贷款增速、贷款增量均排名第一。

  2

  科技赋能 监管跟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总计共有27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基本上是一省一家。而目前排队等候消费金融牌照的仍有10余家公司,其中属于银行的占据半壁江山。宁波银行(002142)、光大银行(601818)、富邦华一银行、华夏银行(600015)、江苏银行等都曾发布公告称拟成立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目前均在等候监管批复中。

  不过,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同时放宽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方面的准入政策。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推出更多的消费金融牌照,而随着入局者的增加,消费金融公司的同质化也将愈发明显,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各家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思考的问题。

  “场景的多元化是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如果仅仅依靠普通的手机或者分期,差异化太小,是体现不出优势的。此外,风控的手段是否能够跟上也非常重要,常规的风控手段容易造成措施不到位,带来的风险还是很大的。”董毅智分析道。

  在黄浩看来,消费金融还是要遵循金融的规律。从消费者来说,更看重获得资金的成本和便利性,而对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获利空间和风险把控则更为重要。

  “特别是在风控方面,大企业的信息相对透明,而个人的信息过于庞大和复杂,如果用传统方式评估个人的信用情况,工作量和成本都太大,因此通过更高效的方式来评估个人的风险程度就显得尤为关键,评估越准确,坏账和损失就会越少,获利的机会就越高,服务水平也就相对提高,在竞争中自然更具优势。”黄浩说道。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不断开发消费新场景并嵌入金融服务将是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发展方向。未来,以科技手段提高风控能力有望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护城河。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将通过降低逾期风险等方式提高平台收入利润,并依靠细分领域消费场景,获得多元化获客渠道。

  黄浩也表示,互联网科技公司凭借自身的优势入局消费金融实际上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种良性补充,这些互联网巨头可以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提高服务的便利性,促进资金的融通,减少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成本,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不过,尽管科技在消费金融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发挥着正向积极的作用,但有专业人士表示,金融与科技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法律上、规则上、制度上出现责任不清的状况越来越多,漏洞也会随之出现,因此平衡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非常重要。

  董毅智认为,除了在立法上要有所创新之外,监管的思维也要随之改变,尽量做到统一监管,不要局限在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区域。另外,对有些金融创新,监管当局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项目上应当允许试错,毕竟金融科技本身含有一定创新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允许问题存在,争取在可控范围内平衡好监管、风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也认为,应当研究国际上监管沙箱的实施效果,探索兼具试错容错和弹性调整能力的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在有标准、有约束、有监管、可退出前提下提供支持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业务生命周期安全管控,做好信息安全保护,防止野蛮生长造成监管被动。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和专家均表示,未来随着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金融市场还会涌入更多新参与者,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巨头的深度参与有望使消费金融业务发展获得更大空间。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