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消费金融:廓清迷雾与回归正道

2019-05-21 03:25:58 证券时报 

张锐

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金融战略入股哈银消费金融公司日前尘埃落定,其中度小满金融向哈银消费金融注资4.5亿元,并跃升为后者第二大股东,而哈银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也由原来的10.5亿元增加至15亿元。对于目前放贷总额分别超过3500亿元和500亿元的度小满金融与哈银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这种资本层面的深度合作无疑可以让双方在消费金融市场发出更为显著的声量。

哈银消费金融和度小满金融代表的是消费金融市场两个不同的主体阵容,前者属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像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以及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等在内的23家非银企业就在此列;后者主要是指非持牌互联金融企业,包括度小满金融运营的“有钱花”、腾讯微众银行推出的“微粒贷”、阿里旗下蚂蚁金服的“花呗”,以及京东金融旗下的京东白条等,另外,今日头条的“放心借”与滴滴的“滴水贷”以及P2P平台和网络小贷公司等都属其中。不仅如此,商业银行也是消费金融的主力军,目前主打的是消费贷款(住房贷款)与信用卡两大产品。

消费金融是从传统金融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全新金融矩阵。一方面,不同于传统金融提供的是大额与中长期借贷,消费金融主要供给的是单笔授信额度小的短期消费贷,而且还可以分期借还,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住房贷款不能算作是消费金融范畴;另一方面,除银行消费金融外,其他金融机构消费金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当然也有第三方资金,比如消费金融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向银行借款或申请发债融资;此外,消费金融还具有场景消费的特征,因此,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凭借资源优势纷纷拓展消费金融外,包括海尔集团等在内的实体企业也纷纷在消费金融落子布局。

消费金融服务的是消费行为,目的是通过居民的适量负债来撬动消费市场,因此,消费金融的最大贡献应当是创造与扩充了国内消费这一经济内生动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76%,消费已连续五年扮演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其拉动经济的主力地位已基本确立。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所能覆盖的是白领和高净值人士等优质客群,但一些低收入群体如大学生、年轻蓝领等大量长尾端客户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消费金融通过创设低门槛、无抵押与快捷审批通道的信贷供给方式填补了金融供给端空白,从而使得现代金融的普惠功能获得溢出与彰显。不仅如此,消费金融在品种与场景层面的不断推陈出新也倒逼着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零售业务迭代的步伐,同时激活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创新基因,仅消费金融ABS(资产证券化)发行量,去年国内交易规模就达到了3000亿元。

按照央行披露的信息,去年国内金融机构中住户短期贷款增加2.41万亿元,同比上升31%,意味着我国消费金融的增长速度突破了30%。另外,目前国内人民币短期贷款存量为8.8万亿元,按20%的年度增速计算,明年国内消费金融达到10万亿元毫无悬念。不仅如此,相比消费信贷模式较为成熟的美国,我国消费金融渗透率(短期消费贷款/消费支出)处于较低水平,仅为美国的60%,市场潜力仍然很大。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四五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仍有大量有需求但未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众,同时随着95、00后相继成年并进入社会,他们势必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生力军。正是如此,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金融与产业资本加入到消费金融的布阵中来。

但是,回过头去看,消费金融在最近几年持续扩身中的确出现了不少离道偏轨以及失准脱靶的现象。一方面,整个行业基本处于野蛮生长状态,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外,即便是银行信用卡也是任性滥发,最新两年的增幅高达26.45%与16.67%,累计发卡量从前一年的5.88亿张飙升至去年的6.86亿张;虽然目前国内人均持卡量只有0.49张,但持卡主体却重度年轻化,按照51信用卡联合发布的《2018年信用卡行业报告》做出的统计结论,90-00后持卡比重高达67.86%。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许多消费金融供给主体在线上与线下渠道大量发布引诱年轻人借贷的不实新闻与广告,同时放松对借贷人资格与信用的必要审查,并且千方百计规避监管层的授信额度限制。

消费金融的局部失序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据《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得出的结论,我国消费金融的使用者主要是年轻群体,其中18岁至39岁的群体使用消费信贷的占比超过66%。其中除了少数人的收入能够覆盖消费金融的还款需求外,绝大部分都应当是属于收入较低与偿贷能力不强的群体。也正是如此,去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788.61亿元,由此带动了银行资产不良率的同步增升;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超两成白领去年处于经济负债状态,成为典型的“月光族”与“穷忙族”。不少的年轻人本着超前消费、任性消费、享乐消费的理念,随意超额借贷,最终将债务转嫁了父母与家庭身上。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由于更多人的实际收入并不支持偿债支出,部分或者全部清偿债务后必然会削减消费支出,这样消费金融既可以刺激消费“井喷”,但过度杠杆也可能形成对消费的挤出。资料显示,继去年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之后,今年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度同比收缩1.7个百分点,消费增长的持续性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国内通胀出现抬头趋势,其中今年前4月CPI总体涨幅虽然只有2.5%,但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猪肉、蔬菜和水果价格却分别飙涨18.7%、15.6%和14.4%,在原油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疲软不振的情况下,国内核心消费品竟然大幅攀升,因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等诱导出的需求拉上式通货膨胀值得警惕。此外,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因消费金融引起的社会养老风险。蚂蚁金服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一代中56%暂未开始为养老储蓄,44%群体中平均每人每月储蓄只有1339元,部分年轻人处于“零储蓄”状态。

围绕着消费金融的拨乱反正,监管层近年来可谓新举不断,如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叫停校园贷、对第三方支付实施“断直连”等,同时还发布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等若干指导性文件,并且无论是信用卡的发行还是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的发放,都出现了明显减速的迹象。但是,消费金融的正本清源并不能仅依靠一时乍起的专项整饬或者一纸红头文件的骤然落地,而必须有赖于良性的制度设计与机制规范。首先,在控制牌照的同时,要加快征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央行个人数据库与社会第三方个人数据库,并将征信数据一律迁移和纳入央行征信体系,以此为基础,建立合理有效的消费金融业务监管框架,对于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进行适度指导;另一方面,要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加强对信贷需求方的适当性管理,凭借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创建出对资金借入方财产收入、负债状况等各项指标的灵敏识别机制,并据此进行合理授信,以隔离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再者,在建立起对失信人联合惩戒制度的基础上,要将失信处理状况通报本人工作单位,同时在网络平台与相关平面媒体上广为公布,以此构造出借贷有度、消费有序的良好金融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有必要通过大学课堂、网络媒体以及餐饮娱乐场所对年轻消费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消费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合理举债与理性消费的行为偏好。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